“中国研制的人工角膜或于2021年6月用于临床,将为中国终末角膜盲患者带去光明。装上人工角膜后,恢复好可以到1.0的视力。目前有30多个临床病人,视力都恢复到0.5以上,效果很好。”今年两会,全国人大代表、山东省眼科医院院长史伟云的一席话,迅速登上了热搜。
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,“扩大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”,这让史伟云倍感振奋。他表示,我国主要致盲眼病——角膜盲人多,适时建立国家角膜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迫在眉睫。
防盲治盲,这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。史伟云介绍,全球共有3700万盲人,中国约有1233万,每年新增失明人数约45万,几乎每分钟出现一名新的盲人。
史伟云指出,目前我国在角膜盲的防治方面存在难度较大、复杂性较强的特点。我国现有角膜盲患者约400余万人,每年新增约20万人,且这部分患者大多数为中青年的一线劳动者。“仅有1万名角膜盲患者能接受复明手术,相对400万在黑暗中等待复明的角膜盲患者,显得杯水车薪。”
“制约我国角膜盲复明的两大瓶颈难题,一是角膜供体严重缺乏,二是我国目前能诊治角膜盲的专业医生极少。”史伟云分析指出。为此,今年两会,他带来的议案是组建国家眼角膜疾病临床研究中心。“通过建立国家眼角膜疾病临床研究中心,系统性解决角膜供体组织的严重缺乏、专业医师严重不足、眼库保存技术和相关的医疗器械缺乏、眼科技术研究和手术规范推广难等问题,尽快突破我国防盲治盲工作中的瓶颈问题。”
他建议,首先要加大科研攻关力度,全方位解决角膜材料的供应,致力于组织和研发角膜供体相关产品,研发眼科急需的工程产品,建立组织工程细胞库,联合企业生产具有独立自主产权的国产人工角膜的系列产品;角膜保存和眼库的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;在生物角膜产品方面和组织工程角膜发明领先产品,以解决和缓解我国角膜供体短缺的窘境。
其次,培养一支能满足临床角膜盲复明的专业队伍。当前角膜移植手术主要集中在北京、山东、广东、上海、浙江和陕西等少数地区的个别医疗机构,这几家医疗机构的手术数量几乎占到国内总移植数量的4/5。培训和培养更多眼科医生,为眼科基层工作提供更加优质的平台资源,促进基层眼科诊疗技术的发展,让更多地方的医生能承担角膜移植手术,为更多角膜盲患者送去光明。(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梦)